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2018年6月5日周二下午,思政第二课堂第5期共7场讲座圆满举办。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深化之时,站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又一个转折点上,为拓展东方学院学子们的眼界化理论为实践,提高学子实务水平进一步建设应用型高校,服务社会共同参与海宁当地发展建设,本期讲座特别邀请到了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党务理事原宣讲团副团长叶信孚老先生、浙江大学历史系陈健梅副教授、海宁市委教研室主任沈清,为同学们追寻前人的足迹探究未来社会发展的浪潮,另有思政教研部副教授朱春珠老师、章群巧老师、白云浩老师分别授课,受到了东方学子们的热烈追捧一票难求,此次讲座约有2000名东方学院学生参加。

海宁市委教研室沈清主任开展了以《海宁发展与展望》为主题的讲座,旨在介绍海宁的现状与发展,使在场的近两百名同学们对海宁有更深入的了解。首先,沈主任介绍了海宁的基本情况,阐释了“海宁有什么”的问题。海宁既是拥有多种独特文化的人文荟萃之城,又是处于杭海城际经济带的产业兴盛之城,是举办过多次享有盛誉的国际展会的开放活力之城,是拥有闻名国内外著名景点人文古迹的文明品质之城。

image.png

而后,沈主任围绕“海宁在干什么”话题,分析了海宁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出口消费动力减弱、二三产业调整优化加快的主要特征,强调了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的主要短板,正是对我院的优秀大学生有旺盛的需求。随后引出了“海宁将要做什么”,以 “十三五”发展五大战略为基础,提出了今后五年“双超”、“双千亿”、“五个更”的具体目标,使同学们对海宁有了更多的了解,利于同学们进行职业规划。

image.png

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党务理事、原宣讲团副团长叶信孚老先生进行《小岗村的昨日与今天——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专题讲座。叶老首先为同学们讲解了名垂青史的“小岗精神”的内涵——“敢想敢做,敢为人先”,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指导下小岗村成为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第一步,也拉开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今时今日的大学生们更应该传承这一精神不断锤炼自我。而说到小岗村的过往则又是一篇漫长而波澜壮阔的史诗,受制于客观历史原因难以发展的“三靠村”得以摘掉贫困的帽子实现温饱并且位居全省农村收入之最的传奇令人神往不已,这期间种种的惊心动魄更是让人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即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中,而叶老以其自身为例所举的迎难而上永不言败的奋斗史,听来更是引得在座学子不由得扼腕唏嘘暗自垂泪,对无数革命先辈所缔造的美好当下更加珍惜。

image.png

当叶老谈及时任省委书记万里对小岗村的鼎力支持和小平同志的一锤定音,在场同学都纷纷称赞党组织的英明决定创造了全新的中国的未来。把时间调回当下,如今的小岗村早已成为了全省乃至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农民收入年年翻倍“钱包鼓起来了”,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分红一年更胜一年,甚至从原来一片泥泞路开通了一条沿线的高铁,更是全国自农典范、全国旅游示范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流砥柱。今天的小岗村,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后之今日的中国,中华大地一片生机盎然,中国人民国富民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叶老也衷心祝愿东方莘莘学子丰富自我报效国家。

image.png

浙江大学历史系陈健梅副教授进行了题为《从政区建置看曹操的经国方略》的讲座。“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的曹操在小说家之言的流传下对于同学们可谓是耳熟能详,而今天陈教授则为大家揭开这一三国时期重要人物在真实历史上的神秘面纱。陈教授以曹操征战中原、鹰扬河朔、跨蹈汉南等几个时间节点为引,逐渐为同学们解读他在一个个诏令中天下州置的安排背后暗藏的权力博弈和治国手段。曹操“出天子于棘篱饥困之中,犹得奉宗庙者二十余年”的一生,名义上可谓全德而终。比起虚名,曹操也许更注重经国济世的实践意义,正如他曾引用孔子所谓“施于有政,是亦为政”所表达的政治情怀,同他所引领的建安风骨的精神内涵一致。瑰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同学们也陶醉其中大有所获。

image.png

白云浩老师主讲了“特色小镇的浙江经验及相关启示”的专题讲座。白老师从特色小镇缘起背景,特色小镇的浙江实践,以及特色小镇的相关启示这三个方面为同学们深刻讲解了特色小镇在浙江的实践历程。特色小镇所代表的块状经济是当代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破解转型升级困局的新常态,在大城市化的背景下,特色小镇将迎来更多新的机遇,如高铁带来更多外部资源和机会,特色小镇扎根本地的特色性要素得到加强,交通改善更是在产业集群,特色产业,旅游资源和本地文化等要素起到重要作用。务实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是打造特色小镇的首要原则。

image.png

朱春珠老师在5J-101进行了“中国世纪纵横谈”讲座,朱老师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开始,对在场的同学们提出了要有“超前性”能力的要求,要有强大的政治意识,将自己一生都投入于社会主义建设。而后,朱老师讲述了“中国世纪”的由来、内涵与现状,介绍了专家交锋,最后结合其自身经历浅谈“中国世纪”所带来的启示她对其的思考。

image.png

(撰稿:庞雨蝶 潘潇玥 摄影:张欣怡 张思佳 初审:徐冬 终审:叶颖蕊)


上一篇:【海宁日报】宪法宣传教育实现全域覆盖

下一篇:我院叶颖蕊副教授、徐冬老师研究成果获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馆长批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