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423日下午,法社学院应用型学科建设之科研工作坊第5期活动在5J-502成功举办。本次工作坊以“口述史方法与选题”为主题,特邀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朱丹为主讲人,浙江财经大学社会工作系副主任胡梦茵博士、浙江财经大学社会工作MSW教育中心执行主任施旦旦博士为与谈人。学院多位教师与学生参与,活动由院长邵培樟教授主持。

会议伊始邵培樟教授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口述史作为“活的历史”在当代学术研究中的独特价值,他期待通过本次工作坊,进一步强化学科交叉,探索口述史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边界。

教授结合自己的两项重要研究成果 ——《弱冠系虏请长缨 —— 黄埔军校生抗战口述史研究》与《畲族妇女口述史研究》,以严谨且生动的叙事方式向大家描绘了整个访谈的过程,系统阐释了口述史的方法论框架。一是强调前期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包括对研究主题的精准定位、访谈对象的细致筛选以及访谈提纲的科学设计;二是注重在访谈过程中把握与访谈对象的沟通方式和节奏,以确保获取真实、丰富且具有研究价值的信息;三是按照严格的学术标准对访谈内容进行分类、编码和存档,以便后续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随后,胡梦茵博士从自己的研究经历出发,剖析口述史的深层意义,指出“讲述者不仅是信息源,其叙事逻辑、情感表达本身就是研究本体”。施旦旦博士分享了社会工作者自我民族志的相关研究,强调“同行者”心态的重要性,社会工作研究不能止步于单方面的政策分析与倡导,更要关注关系建构的日常逻辑。

自由讨论环节,与会教师就“访谈的连续性”“新闻与口述的比较与联系”等议题展开热议。

历史不在他处,而在每个平凡人的讲述中当我们俯身倾听,学科的未来便有了温度与方向今天的工作坊不仅是一场方法论研讨,更是一次学科自觉的唤醒,期待学院教师以此次交流活动为契机,将口述史研究方法深度融入多元学术实践。未来,学院也将持续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鼓励更多教师开展具有本土关怀与时代价值的研究,让学科发展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蓬勃生机。

 

(撰稿:王沛雯;审核:舒振宇)

 

上一篇:喜报!我院学子在第十二届浙江省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演讲类比赛中斩获佳绩

下一篇:浙江省公安厅原副厅长、浙江省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院院长金伯中做客仰山法律与社会名家讲堂

关闭